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Euro 2024 qualifying

日期:2021-10-02

这是朝花夕拾教案导入,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朝花夕拾教案导入

朝花夕拾教案导入第1篇

教学目标: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高尔基说:“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古往今来,有很多读书的至理名言。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读书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 甫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高尔基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 彝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 向

  二、合作交流

  (一)、教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著。

  冰心《繁星》《春水 》 施耐庵《水浒传》

  鲁迅《朝花夕拾》 老舍 《骆驼祥子》

  吴承恩《西游记》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高尔基《童年》 罗曼·罗兰 《名人传》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二)、介绍叶圣陶谈读书。1、靠自己的力量阅读 2、阅读要讲究方法

  (三)、读书要讲究一定方法,老师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就是我们所说的“随便看看,随便翻翻”。即自主的、没有很强目的性的大略阅读。对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对该书的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阅读。如作者、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大小标题等。

  1、《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

  1926年间。回忆性

  散文集。共10篇。

  2、这十篇分别包含: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范爱农》

  《藤野先生》

  小结:浏览之后,要做进一步阅读,介绍第二种读书方法。

Euro 2024 qualifying results  2、略读:略读法就是用尽快的速度,抓住几个要点把书读一遍,对全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他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阅读方法。(不是逐字逐句的'读,而是快速的观其概貌)

  (默读是略读的一种方法。默读时,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

  你最喜欢哪篇文章?略读课文,概括内容。

  《狗?猫?鼠》——作者追忆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揭露了封建教育扼杀儿童天性的本质。

  《无常》——记述了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揭露了“鬼有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儿时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对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父亲的病》——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

  论的兴奋心情和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范爱农》——回忆了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好友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Euro 2024 qualifying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略读,我们对《朝花夕拾》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当然,要挖掘作品的内涵,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还需精读。

  3、精读:就是正常的较慢的阅读速度,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深入钻研全书内容,尤其是重点内容,集中精力精细地读。

  精读的方法:

  ? 勾画圈点式: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

  章的字词句 段上,在书页上划出文章的重要词句,标出文章的段落层次,点出疑难之处等等

  ? 赏析式:可从字词、修辞、结构、语言等角度欣赏

  ? 比较式:一篇文章的不同段落或不同文章异同的比较

  ? 摘录式:摘抄喜欢的句子、段落等

  精读你最喜欢的文字?写出喜欢的理由。

  小结:以上我们用浏览、略读与精度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了《朝花夕拾》,你对文章中哪一人物印象最深?

  三、布置作业:完成读书卡片。(要求:书写清楚,内容准确。)

  结束语: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苦思的刹那;

  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自己再累也要读书;

  工作再忙也要谈书;

  收入再少也要买书;

  住处再挤也要藏书。

  让我们与书为伴,畅游在多姿多彩的书海中,让阅读成为我们一生的承诺。 板书设计:

  课外阅读

  浏览

  略读

  精读

朝花夕拾教案导入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鲁迅及其散文集《朝花夕拾》。?

3.学习写景的方法。?

4.理解过渡与对比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

4.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感知与精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2教学重点

1.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童真、童趣。?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3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2.理解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重点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掌握抓住事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景方法,体味作者在百草园中生活的乐趣。

评论(0) 教学步骤

一、导入?

Euro 2024 qualifying results同学们,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童年的时光是自由快乐的,童年的时光是幸福难忘的。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踏上带点“压力”的求学成才之路。这是人生中的一次伟大的转折。今天,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这一段成长的足迹,并借机重温一下我们童年的美好吧!?

二、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的笔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摘录需要掌握的词语。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加以整理。?

由于字词太多,教师可提前准备,将要求学生掌握的词语用多媒体或其他形式予以展示,以便节省时间。?

2.朗读课文。教师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课文,女同学读百草园部分,男同学读三味书屋部分。要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读出形象感、情趣感。其余同学点评。?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感知内容。?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3)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讨论明确:?

(1)“从……到……”表示这篇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记叙顺序,大致包括两大部分,并且暗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百草园、三味书屋)。?

(2)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第9段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自由快乐的(“乐园”)。?

四、研读赏析文章第一部分?

1.教师范读第1段到第8段(有条件的可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2.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组织整理共性问题,共同?探究。??

3.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出示思考题:?

(1)第一部分的中心是什么?找出中心句或中心词语来回答。

(2)为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Euro 2024 qualifying(3)文章第2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请反复品读,体会写景的妙处。?

此题相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学生自主探究不够理想,教师应当化难为易,将此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切实有效地讨论,归纳:?

①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②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

③这些景物描写,体现了儿时的作者怎样的心理??

④景物众多,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4)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合成小组,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

讨论明确:?

(1)突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百草园是乐园,“乐”体现在“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有吸引人的景物,有神奇的美女蛇故事,有雪地捕鸟等有趣的游戏。一个“乐”字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之情。?

(3)百草园中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景物如此繁多,可写得十分精彩,其中的奥妙有三:第一,写景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写出了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经年累月地使用,多次好奇地触摸;黄蜂“肥胖”,体现儿童独特的视角;叫天子“直窜向云霄”,既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儿童的艳羡心理;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体现了儿童特有的感受。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鸣蝉“长吟”、蟋蟀“弹琴”是写声音;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写味道。同时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节的更迭,桑椹、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叫在秋天,与后文冬日雪景,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个“不必说……”Euro 2024 qualifying results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局部又从动物写到植物。这样,不仅层次井然有序,而且能突出百草园色彩之绚丽,趣味之无穷。?

(4)学生更喜欢哪个情节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能说明白喜欢的理由,理解这两点内容对于突出“乐园”这一中心的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而冬天雪地捕鸟则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引人入胜,使冬日无味时的百草园也显得生机盎然,令人欢快。两个情节都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一中心,表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比热爱。?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作者一起体验了他童年的乐园——百草园,不仅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与美好,而且学习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景物描写技巧。大家要学会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并用自己的笔去描写大自然。

教学活动 4.2第二学时评论(0)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了解作者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探究文章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揣摩语言,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品评能力和表达能力。

评论(0)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里的快乐生活;这节课,让我们继续与作者一同走进三味书屋,了解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二、整体感悟文章第二部分?

教师出示问题,供学生思考。?

1.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

讨论明确:?

1.两部分内容是通过第九段巧妙地过渡的。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

2.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时的礼节,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旁门左道”的问题。态度严厉,但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学生;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令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调皮爱玩,寻求快乐。?

三、合作探究文章的主题?

1.学生质疑或教师提出探究问题。?

Euro 2024 qualifying results(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

(3)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作直观的理解,自主思考分析,不可受教辅资料中相关观点的影响。?

3.讨论明确:?

(1)最大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2)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虽然很严厉,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和蔼,极少体罚责骂学生;教学内容虽然枯燥乏味,却也让“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

(3)两部分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应是统领全篇的主题所在。?

四、揣摩语言?

1.学生自选段落,自选语句,品味语言,并与全班?交流。??

2.教师可指定学生揣摩第2段描写景物特点的词语与第7段描写捕鸟动作的词语。?

3.讨论归纳语言特色。?

讨论明确:语言具体、生动、形象、简练而准确。?

五、拓展延伸?

1.用一段文字描写童年时做过的某种游戏。?

2.用一段文字描写自己喜欢的某处景物。?

3.请用形象化的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

每个学生选择一题根据题目分组交流,最后择优面向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鲁迅先生以充满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他儿时的一段成长的足迹,在思想与学习两个方面给了我们极大的教益。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童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评论(0) 教学反思

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思想感情复杂而深刻。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困难较大。如果过高地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显然不切实际。但如果教师一味讲授,又会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所以,本课的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出发点,但仍以教师的提示、点拨、引导为主线,化难为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Euro 2024 qualifying results关于文章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全文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我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去理解,回避外来观点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共识:童年自然是美好而难舍的,求学成才之路固然会受些约束但仍精彩而诱人。由此可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是多么的重要!

教学活动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第一学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重点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掌握抓住事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景方法,体味作者在百草园中生活的乐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Euro 2024 qualifying results同学们,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童年的时光是自由快乐的,童年的时光是幸福难忘的。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踏上带点“压力”的求学成才之路。这是人生中的一次伟大的转折。今天,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这一段成长的足迹,并借机重温一下我们童年的美好吧!?

二、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的笔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摘录需要掌握的词语。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加以整理。?

由于字词太多,教师可提前准备,将要求学生掌握的词语用多媒体或其他形式予以展示,以便节省时间。?

2.朗读课文。教师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课文,女同学读百草园部分,男同学读三味书屋部分。要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读出形象感、情趣感。其余同学点评。?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感知内容。?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3)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讨论明确:?

(1)“从……到……”表示这篇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记叙顺序,大致包括两大部分,并且暗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百草园、三味书屋)。?

(2)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第9段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自由快乐的(“乐园”)。?

四、研读赏析文章第一部分?

1.教师范读第1段到第8段(有条件的可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2.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组织整理共性问题,共同?探究。??

3.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出示思考题:?

(1)第一部分的中心是什么?找出中心句或中心词语来回答。

(2)为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Euro 2024 qualifying(3)文章第2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请反复品读,体会写景的妙处。?

此题相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学生自主探究不够理想,教师应当化难为易,将此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切实有效地讨论,归纳:?

①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②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

③这些景物描写,体现了儿时的作者怎样的心理??

④景物众多,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4)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合成小组,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

讨论明确:?

(1)突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百草园是乐园,“乐”体现在“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有吸引人的景物,有神奇的美女蛇故事,有雪地捕鸟等有趣的游戏。一个“乐”字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之情。?

(3)百草园中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景物如此繁多,可写得十分精彩,其中的奥妙有三:第一,写景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写出了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经年累月地使用,多次好奇地触摸;黄蜂“肥胖”,体现儿童独特的视角;叫天子“直窜向云霄”,既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儿童的艳羡心理;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体现了儿童特有的感受。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鸣蝉“长吟”、蟋蟀“弹琴”是写声音;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写味道。同时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节的更迭,桑椹、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叫在秋天,与后文冬日雪景,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个“不必说……”Euro 2024 qualifying results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局部又从动物写到植物。这样,不仅层次井然有序,而且能突出百草园色彩之绚丽,趣味之无穷。?

(4)学生更喜欢哪个情节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能说明白喜欢的理由,理解这两点内容对于突出“乐园”这一中心的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而冬天雪地捕鸟则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引人入胜,使冬日无味时的百草园也显得生机盎然,令人欢快。两个情节都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一中心,表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比热爱。?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作者一起体验了他童年的乐园——百草园,不仅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与美好,而且学习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景物描写技巧。大家要学会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并用自己的笔去描写大自然。

朝花夕拾教案导入第3篇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朝花夕拾》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欲望。

2、因地制宜,设计阅读指导的策略。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阅读,多媒体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书籍,激发学习兴趣

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

前期准备:

利用每周阅读课,至少阅读两篇,尽可能在一个半月内阅读完全部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鲁迅,同学们对他有多少了解?通过以往对他的了解,同学们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他散文集《朝花夕拾》,来深入了解一下鲁迅身边的人或事。

二、新课讲授

(一)作品及作者

1.题解:有没有同学知道《朝花夕拾》这个题目的意思?

2.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某某,字豫山,改名周某某,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二)名著试读:把握阅读方法,,整体感知名著

1.先熟悉前言,目录,和后记

2.快速阅读与精读相结合

3.批注阅读,边度边做好阅读小记

4.小组合作,阅读交流

(多媒体展示《朝花夕拾》目录)

(三)合作探究,阅读交流

1.自主阅读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阅读成果

(四)主要内容概括

1.主要人物:《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某某)、父亲的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1)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勤劳)

(2)藤野先生——Euro 2024 live scores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3)范某某——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正直、倔强)

XXXXXXXXXX

2.相关文章主要内容:

《父亲的病》: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名医们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

《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五猖会》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从而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

三、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并画出简单的思维导图,教师根据学生总结归纳概括

四、提升训练

朝花夕拾教案导入第4篇

一、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选自《朝花夕拾》,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Euro 2024 qualifying  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学生应联系自我,将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激活学习的兴趣,增加了探究的自信

  二、 设计思路

  【语文课堂现状分析】

  过去: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弊端,就是“满堂灌”一般的语文教师象“广播员”,照本宣科,从头讲到尾,学生听得恹恹欲睡好一点的语文教师象“相声演员”,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其共同点是,把一篇课文,掰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而学生却不会自己吃,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都很差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

  现在:杜郎口和洋思两地成功的先例告诉我们,“学案导学”绝对不是“淮南之枳(zhi)”,即使是到了我们北方真的就有就水土不服现象,我们还可以进行地膜覆盖、大棚育苗等,反正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只有有利于学生发展,我们的教学才真正的有出路在现在导学案漫天飞舞的时代,不免发现导学案有时成了习题纸、课后问题重复纸、教师教案纸……

  导学案你是谁?课堂该怎样进行?

  【问题导学的认识】

  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设计理念】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自设问题——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提升”五环节这五个环节是一个顺序渐进、依次发展的过程

  对于鲁迅的作品向来被视为教学中的大难,为了消除畏惧感,我主要从学生提出想学的问题出发,从而筛选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确立学习目标,让学生选择感兴趣喜欢的句段,先自学,再组内合学,最后班内交流展示从而完成学习目标,使学生在互动研讨、思想交锋与碰撞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

EURO Cup 2024 schedule  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本节课我将利用导学案完成初步阅读,使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课前自己完成,既锻炼能力又使课堂效率提高集中解决重难点,课上也是通过问题征集集中制定学习目标,先自学再合学最后展讲使思维碰撞达到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并且使学生明白语文的三个任务: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手法)为什么写?(情感)既学了一节课的知识,也在语文的学习中得法,为终生学习语文做铺垫

  三、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环节

  问题导学

  问题预设

  设计说明 及意图

  导入

  请欣赏歌曲《童年》每每谈及童年,同学们总是兴奋不已,浮想连翩,诸如喜悦、热爱、期盼、赞美之情也油然而生,……然而,当我们拿起笔来描写时,不少同学却往往面露难色,不知从何写起……

  怎么办呢?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说不定它能使我们茅塞顿开,从中悟出不少写作的真谛呢!

  在轻松优美的氛围中回想童年,引出“写作难”的现状,从而确立学习任务

  课前预习吧

  1、 从文章的题目看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就本文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3、初读课文,看你能找到哪些答案

  4、文学常识盘点:

  5、基础知识盘点:

  (1)这些字应注意读音:

  (2)这些字应注意字形:

  1、本文写了两部分

  内容一是百草园,二是三味书屋

  1、 2、本文按空间顺序写的

  2、 3、交代了一个过程

  3、 4、……

  1、 1、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什么样的?哪些段写百草园,哪些段写三味书屋?

  2、 2、作者怎样写的?

  3、 3、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4、 4、为什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 ……

  1、18段写了百草园,9段是过渡段,1024写了百草园

  2、百草园是荒原是我的乐园,我很喜欢

  3、去三味书屋作者依依不舍但也有乐趣

  1、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

  2、鲁迅的思想、观点、名言等

  3、关于《朝花夕拾》的介绍

Euro 2024 qualifying results  菜畦、皂荚树、敛、人迹罕至、秕谷、书塾、

  蝉蜕、拗、

  本部分内容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课上学生小组交流学习体会

  意图:问题导学,引导学生自由发问,因问而学,自学中解问交流中形成共识,确立深层疑问课上集中学习

  带着问题读课文,避免盲目地读,同时使学生知道问题可以通过读来解决,从而养成读的习惯

  自主搜集鲁迅相关知识为学习打基础也为进一步理解中心做铺垫

  依据自己情况分门别类归纳重点读音字形既发挥自主意识,又使学生学会归纳积累

  确立目标

  自主学习

  1、对于百草园这一部分你想了解哪些?

  2、出示学习目标:

  (1)读课文思考围绕百草园写了哪些内容

  (2)品读赏析,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3、自主学习

  (1)再读课文中描写百草园的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你最喜欢百草园中的哪一部分,站起来把它读一读喜欢它什么?请先圈点批注并有感情的读一读

  1、为什么叫百草园?有哪些草?

  2、作者怎样写百草园?

  3、对百草园怀有什么情感?

  6、 ……

  写了什么?(内容)

  怎么写的?(手法)

  为什么写?(情感)

  1、景物描写(修辞句、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句)

  2、光滑、肥胖、等词语

  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4、美女蛇(拟声词、神奇色彩等)

  5、雪地捕鸟(先抑后扬、动词交代过程)等

EURO Cup 2024 schedule  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因问而学,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想学的问题入手,引出本节学习目标,从而引导学生语文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手法)为什么写?(情感)

  先自学,为下一步交流体会打下基础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组内交流喜欢的句段,并展示朗读

  2、组内集体制定阅读体会卡,形成简单的图,准备展讲

  3、各组分任务负责展讲,一组展讲时,其余组准备互动

  1.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的详略是与中心意思紧密相关例如“泥墙根一带”是详写,目的是以“点”映“面”,既然这里都有“无限趣味”,可见百草园里好玩的地方很多,突出“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3. 作者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作者对百草园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的乐园的热爱之情

  4. 这两段文字是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Euro 2024 qualifying results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沙沙沙,豁等拟声词的作用

  5.(1)看:①色美:“碧绿”耀人眼,“紫红”撩人心②音美: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齐奏齐鸣③状美:黄蜂肥胖,何首乌与木莲缠络,形状各异④味美:覆盆子酸甜,令人垂涎

  (2)听:曲折、惊险、离奇的美女蛇故事,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找:雪后捕鸟,乐在其中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和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7、 ……

  课堂是智慧的交锋与碰撞,在交流、展讲、互动、质疑、追问中达到对写法的深入探讨,形成积累卡,学习写作手法为写作和阅读打下基础

  拓展迁移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1、 学生自己完成;

  2、 学生自己展示

  语文中听说读写能力应该共生,本环节就是学有所用的再现,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总结反思

  自己反思总结本节收获得失

Euro 2024 qualifying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Euro 2024 qualifying】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